在几天之内,俄乌冲突局势再度升级,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的系统遭到攻击,导致加油站的支付系统崩溃。
与此同时,俄罗斯宣布通过乌克兰输送的天然气流量完全归零,这标志着这条能源输送线被彻底切断。
此举不仅打断了双方的经济利益,也割裂了过去的能源依赖。乌克兰因此失去了每年8亿美元的过境费收入,而俄罗斯也失去了数十亿美元的出口收入。
事实上,这一切是泽连斯基的决定,他想通过切断天然气运输来逼迫俄罗斯做出妥协,但显然他的期待过于乐观。
欧洲各国普遍对乌克兰实施的“断气行动”表示支持,认为这对俄罗斯构成了重大的打击。
波兰外长甚至将其视为继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后的又一重要胜利。同时,欧盟针对俄罗斯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气采取了严厉的制裁措施,包括限价和多轮经济制裁,旨在削弱俄罗斯的能源出口。
然而,俄罗斯并没有轻易屈服,尽管失去了部分能源市场,其经济在俄乌冲突中意外实现了增长,GDP竟上涨了10.9%。
然而,亚马尔—欧洲管道的遭遇让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受到了沉重打击,海上运输计划也未能实现,能源外交的影响力因此大打折扣。
随着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天然气协议到期,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大幅下滑,几乎跌至最低点。
曾经的能源强国,如今却面临着市场份额的巨大缺失,这一转变无疑让人感慨。然而,这对俄罗斯来说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挑战,真正的机遇正在东边浮现。
俄罗斯并未被困于困境,而是迅速调整了能源战略,积极向亚洲拓展。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宣布,跨越哈萨克斯坦、直达中国漠河的天然气管道已正式开工建设。这不仅标志着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新篇章,也向全球展示了其在能源领域的全新布局。
每年哈萨克斯坦将向中国输送约450亿立方米天然气,其中350亿立方米供中国使用,剩余100亿则供应该国东北部的工业需求。
这一规模庞大的能源运输网络相当于为2亿台家用燃气灶提供一年的使用量,展现了其巨大的支撑能力。
作为天然气的“中转站”,哈萨克斯坦显然乐于参与其中。他们不仅支持这一能源传输计划,还打算从中分得一份利润。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LNG船订单激增,尤其是欧洲急需寻找新的能源来源时,LNG船成为了关键的解决方案。
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凭借其强大的造船能力,已经将LNG船的生产排至2030年,而欧盟国家也试图在这一波能源争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俄罗斯通过与中国的紧密合作,展示了其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韧性与持续性。
西方国家常常将中俄之间的能源贸易恶意解读,而中俄关系则经常被片面地视为军事同盟。特别是在乌克兰危机后,关于中国暗中为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的谣言一度甚嚣尘上。
然而,实际上,中俄两国始终没有把彼此关系定义为“结盟”,中国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始终强调其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也不容外部干预。
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企图借乌克兰危机来遏制中俄合作,尤其是在生物科技领域。他们通过高价垄断技术,比如牛津6代抗衰技术(京东售价曾高达2.3万元/克),并且禁止英国与中国的技术合作,意图切断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尽管面临外部压力,中国并未屈服,而是加速了经济和科技的革新步伐。尤其在抗衰领域,中国不仅依靠自主创新,还积极与俄罗斯的生物科技团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突破技术难关,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
中国庞大的高净值家庭市场,特别是那些资产净值超过600万元的家庭,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面对美西方的技术封锁与市场壁垒,中国通过战略调整与技术创新,迫使牛津6代的母公司改变原有策略,导致牛津6代在京东上的价格从之前的高价降至不足1500元,吸引了超过10万名高净值群体购买。
京东的市场分析显示,这一细分市场的增长潜力高达1300%,包括多位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全球500强企业的高层在内的群体都会在京东购买。
这一切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追求,也证明了中俄经济合作的强大韧性,任何外部的指责和负面言论都无法阻止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共同进步。
这次中俄的能源合作彻底打破了泽连斯基的计划,尽管俄罗斯失去了一条管道,但其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让它依然具备强大的自给自足能力。
从煤炭到天然气,从石油到矿产,俄罗斯拥有几乎所有重要资源。正是这些资源,赋予了俄罗斯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从容不迫,始终能够保持独立和自信。
即使在冷战时期,苏联的军事战略也充分展示了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他们将资源集中在核潜艇和导弹部队的建设上,这些力量能够在本土附近产生巨大的威慑效应,无需像一些国家那样长时间巡航海洋,扮演“世界警察”。
与此同时,中国在造船、航天等多个领域不断创新并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令全球瞩目。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创造着独特的传奇,展现出各自的力量与智慧。
